充满元气的聪明面条Jz
雁塔区去年GDP2786亿,成了西北第一区——这个数字比兰州、银川、西宁三个省会城市的总和还高。
没人想到,一个区的经济体量,能压过整座省会城市。
西安不是靠行政命令撑起来的,是靠人、靠产业、靠持续投入攒出来的。
你去大雁塔南边走一走,晚上灯火通明,咖啡馆门口排队等位,年轻人拎着电脑进写字楼,出租车司机一天跑二十单,全是冲着这里的科技公司和文旅流量。
雁塔区没有大工厂,但有华为、中兴、比亚迪的研发中心,有曲江的演出、文创、直播带货,还有无数小公司扎堆在民房里做AI算法、跨境电商。
它不靠资源,靠的是“人能留下来、活干得下去”。
再看榆林榆阳区,虽然GDP第二,但九成靠煤。
油价一跌,财政就吃紧;人才留不住,孩子都往西安送。
兰州城关区,老国企还在撑门面,新经济却迟迟没起来。
乌鲁木齐新市区,商场多、夜市热闹,但高薪岗位少,年轻人干两年就走。
最让人意外的是西咸新区——它不是行政区,却贡献了1200亿GDP,比很多地级市都强。
这里没有户口本,但有比亚迪的工厂、秦创原的孵化器、机场的物流链。
它像一个巨大的经济磁铁,吸着西安的资源,又反哺着西安。
西北其他地方不是不想发展,是缺“系统”。
西安有11所985高校,每年毕业20万大学生,留下的占四成。
别的城市,大学少、岗位少、配套差,留不住人,就更谈不上创新。
这不是运气,是三十年积累的结果。
你看到的是一个区的GDP,背后是无数个普通人的选择:孩子在这上学,父母在这养老,年轻人在这买房、加班、攒首付。
西安的“一家独大”,不是霸道,是无奈中的必然。
当一个地方能提供稳定上升的通道,人自然会用脚投票。
西北其他城市要翻身,不是比谁的煤多、谁的油多,而是比谁能让年轻人觉得:这里,值得过一辈子。
